標題:

台灣歷史+考古學還有文化

發問:

1.一提到【考古】你會想到哪些地方?? 除了秦始皇的兵馬俑~ 3.【考古學】的原來意義是什麼?? 4.考古挖掘和怪手挖掘有何不同??? 5.台灣考古始於何時???那些日本學者有貢獻嗎?? 6.確立台灣史前文化類型的本國考古學者有哪兩位阿??? 除了張光直~另一個是誰?? 7.什麼叫做【巨石文化】啊??? 8什麼叫做【田野調查】?? 9.什麼叫做【透地雷達】?? 10.什麼又叫做【碳14】?? 11.今天在台灣考古有哪些困難呀???

最佳解答:

1.一提到【考古】你會想到哪些地方?? A:不會(請自己想別偷懶) 3.【考古學】的原來意義是什麼?? A:考古學可說是研究遺址記載人類歷史的特殊資料這種資料的主要學科,考古學是一門實地研究與實地發掘地上資料(材料)與地下資料(材料)的學科,研究的範圍在於人類和他所創造的文化。就是利用出自於遺址內人類所遺留的遺物與現象去研究人類過去生活的學問。「考古學(Archaeology)」這個字是源於希臘字中的「古代」和「科學」組合而來的。所以在歐洲考古學的原意是指研究古代之學。到了十九世紀以後,逐漸產生了現代考古學。 考古學,簡單的說就是一門利用人類所遺留的遺物與現象,去研究人類過去生活的學問, 也就是依據所發現的古時人類生活遺留的遺物及遺跡,建立古代文化的年代, 建構古代人類的生活方式及解釋人的發展過程。 古董相關的金石學、古器物學只是廣義考古學的一小部份。不屬於鑑定的工作。考古學在廣義歷史學的一部分,透過對遺址、遺物的研究,建立人類歷史中沒有文字的史前史,並補充文字時代歷史的不足部分。廣義考古學,指對考古調查、發掘所產生的一切遺物、遺跡的分析和研究,除了人類所製造、使用的工具,居住的房子等等之外,包括遺址中出土的其他相關的動植物、礦物等各種資料的分析研究。 狹義考古學,指專對人工產品或文化遺物的分析和研究。對那些非人工遺物的研究,我們可以根據研究的對象,以及所使用的科學手段,在考古學前面加一個限定名詞,比如動物考古學、植物考古學、土壤考古學、金屬考古學等等。這些加以限定詞的考古學,都是用自然科學手段來做研究的,可以簡稱為科學考古學。科學考古學與狹義考古學的研究目標是完全一致的,都是為了研究人類所創造的文化。 2006-03-15 02:01:53 補充: 4.考古挖掘和怪手挖掘有何不同???A:怪手挖掘就是大量挖掘不太作資料蒐集不太具研究價值。考古挖掘是拉方格網標定區域每25平方公分(或視遺址需要)為單位,每往下挖5-10公分便要作紀錄的蒐集資料以便將來在室內考古時可供研究。所爲資料是指素描繪圖、拍照攝影、丈量深度(海平面高度為準)、、等等。 2006-03-15 02:05:33 補充: 11.今天在台灣考古有哪些困難呀??? A:沒錢、沒人力(需要吃苦耐勞、願意做事的人員) 2006-03-15 02:12:23 補充: 6.確立台灣史前文化類型的本國考古學者有哪兩位阿???除了張光直~另一個是誰??A:宋文薰、劉茂源(這題還有待查) 2006-03-15 02:13:25 補充: 7.什麼叫做【巨石文化】啊???A:距今三千五百年前,台東東部海岸山脈中段,出現一個特殊的文化系統,人類學家稱之為「麒麟文化」或「巨石文化」,主要因為出土的遺物當中包含了成群的局石,如岩棺、石壁、巨石石柱、單石、石像、有孔石盤等。由於出土的文物有限,考古界僅能研判這時期可能是新石器時代晚期,與台東市區的「卑南文化」並存,其餘資料相當有限,過去考古界急欲了解「巨石文化」的內涵。巨石文化並非只存在東海岸(都蘭遺址等等),台東縱谷山區也有(初鹿山區)。 2006-03-15 02:19:58 補充: 8什麼叫做【田野調查】??A:田野調查是來自文化人類學考古學的基本研究方法論,即「直接觀察法」的實踐與應用,也是研究工作開展之前,為了取得第一手原始資料的前置步驟。「田野調查」原文"field study"或"field research",其中"field"直譯為「田野」,亦即所有實地參與現場的調查研究工作,都可稱為「田野研究」或「田野調查」。 2006-03-15 02:20:35 補充: 田野調查涉獵的範疇和領域相當廣,舉凡語言學、考古學、民族學、行為學、人類學、文學、哲學、藝術、民俗……等,都可透過田野資料的蒐集和記錄,架構出新的研究體系和理論基礎。只要是要從事實務性質的教學與研究工作,都可能需要透過實地的田調工作來達成目的。故就其功能性而言,不論是從事文化保存工作、地方文史研究甚,或現職於中小學教學工作等。 2006-03-15 02:21:19 補充: 資料蒐集型態,不外乎有下列四大項目:(一)採訪記錄:藉由受訪者的口述、操作或表演者示範的錄製,所蒐集到最直接的影、音記錄,若再摘錄寫成為文字稿,並且再經過嚴謹內、外考證之後定稿,此份文稿即是最忠實的田野採訪紀實。(二)拍攝記錄:針對現場實地的古建聚落、造型藝術或重要人物的拍攝記錄,其蒐集到第一手的影像圖照資料,是田野紀實專文中不可缺少的佐證圖像來源。( 2006-03-15 02:21:42 補充: 三)翻製記錄:田野過程中若徵得原收藏者同意,翻印或翻拍傳世祖譜、古籍、圖稿、劇本、譜例、秘笈或老照片等珍貴資料,更是日後進一步研究的基本材料。(四)測繪記錄:有關空間現場的實地測量,或是造型藝術品的大小,及模擬方式的簡圖或描圖等,有實際的數據與簡圖,便日後資料整理和現場復原的模擬。 2006-03-15 02:26:37 補充: 9.A:透地雷達實際應用在工程之法。透地雷達探測是一種非破壞探測技術,在歐美等國家已廣泛應用,大部份應用於管線調查與空洞調查,技術已相當成熟並且有相當的論著發表。簡單說有看過侏儸紀公園第一集教授在敲電腦螢幕想要看清畫面的情景,雖說不是很清楚有點像超音波掃描圖一樣 2006-03-15 02:35:11 補充: 5.9.10寫不下了 2006-03-17 00:37:14 補充: 10.碳14是普通碳(碳12)的同位素,而且具有放射性,所以會衰變,有固定的半衰期。碳14是由於宇宙的中子接擊大氣中的氮14產生的,氮14的原子裡有個7質子,7個中子,被接擊後少了一個質子卻增加一個中子,變成具有6個質子和8個中子的碳14, 碳12只有6個質子、6個中子,性質穩定,不會衰變。 2006-03-17 00:37:21 補充: 碳14和碳12都能氧化為二氧化碳,擴散於大氣14中,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所必需,動物又吃植物,所以碳存在於整個生物界。生物體中的碳14一方面由於放射性衰變而減少,但又立即不斷從大氣中吸取新的碳14。因能始終保持平衡。當生物死亡時,立即停止與大氣的碳交換,該生物體的碳14就因衰變而規律的減少,大約每隔5730年碳14含量便減少一半(碳14的半衰期)。只要統計生物體中碳14衰變的量,便可推算其死亡的年代。

其他解答: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qaz331.pixnet.net/blog|||||考古學家江漫長的史前時代依時間順序畫分為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和鐵器時代。石器時代先後又可以分為舊石器和新石器時代,舊石器時代的人類以漁獵和採集為生,過著居無定所的流浪生活;一直到人類知道農耕,畜養牲畜、製作陶器,才進入新石器時代,開始過著比較安定的村落生活。 台灣的史前遺址有一千多處,考古家透過對這些遺址和出土遺物的研究和分析,將台灣的史前時代的文化,依據年代,分布地域和共同特徵,區分為大約二十個不同的文化。這些文化又可以依他們主要生方式和技術的發展,以時間先後分為 四個主要的文化發展階段。 臺灣最早的人類很可能是在兩、三萬年前的最後一次冰河時期,追逐哺乳類動物 ,從中國大陸南方越過當時部分乾枯的臺灣海峽來臺灣。他們是以魚獵和採集為生的舊石器時代的人類,還不懂得農耕生產和製作陶器,因此稱為「先農耕文化」或「先陶文化」。這個階段的代表是發現在臺灣東部和南不部地區的「長濱文化」,年代大約一萬五千年前。在臺南左鎮的古人類遺骨殘片,命名為「左鎮人」,可能是與長濱文化同時代的史前人類。 其次的一個文化階段,是開始文化根栽農業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這一階段的文化以臺灣西海岸的「大笨坑文化」為代表,年代大約在七千年到五千年前。他們主要居住在海邊的臺地、山坡或沙丘上,已漁獵和採集海岸邊的生物資源為食物的主要來源,並且以經有了原始的根栽植物的耕種,製作使用陶器,並且也已經有了小型定居或半定居的村落。 接著是稻類農耕為主的文化階段,代表開始種植稻類作物的新石器中、晚期文化、年代大約從五千年到二千年前。這個文化階段,在台灣的不同區域先後產生了不同特色的地區性文化。例如;台灣西岸北部地區的「圓山文化」和「芝山巖文化」西岸中南部地區的「大湖文化」和「繩紋紅陶文化」東海岸地區的「麒麟文化」和「卑南文化」。

此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如有不便請留言告知

01C1B7F1406451DA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ib4aj8dc612 的頭像
    ib4aj8dc612

    貨運百科

    ib4aj8dc6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